(来源:廊坊日报)
转自:廊坊日报
上善若水(草书) 庞大伟 书
据《汉书》记载,汉高祖十二年(公元前195年),“置路县,属渔阳郡。”县城治所在今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。
东汉时期,改“路”为潞县。后来,由于水患灾害和兵乱战火,县城城池两易其址。
潞县县城城池的两次迁移,都迁至今三河市境内。
第一次迁址,潞县治所东移8里,在今三河市燕郊镇西南的西城子村处。
第二次迁址是北魏时期,潞县治所向东北移至今高楼镇军下村。
这三座县城在郦道元《水经注·卷十四》中载,“湿余水、沽河、鲍丘水、濡水、大辽水、小辽水、浿水”的章节中都曾经提到。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,一个潞县,由公元前155年至北魏时代中期,600余年间,先后建置三座县城城池,都是空前绝后的。
展开剩余70%◆潞县古城池毁于战乱战火
《水经注》中记载:“……又东至潞县,注于鲍丘水。又南经潞县故城西,王莽之通潞亭也。汉光武遣吴汉、耿弇等破铜马五幡于潞东,谓是县也。”
潞县古城城池建于何时,无史志记载。清代刘锡信在《潞城考古录》中记载,在通州古城遗址,“通州潞河东八里有古城。周围四里许,遗址约高五尺,东西北三面俱存。惟南面近官道,已成陆地。西北隅废堞,独高丈馀,疑当日角楼、瞭台之类。”《日下旧闻考》中亦有:“古城遗址今尚在,地名古城庄。”
潞县古城池消失的原因源于战火。据史志记载,潞县古城的消失与渔阳郡守彭宠有关。建武二年(公元26年)彭宠起兵反汉,自称燕王。于是,在东汉建武四年(公元28年),皇帝刘秀分兵三路,围剿讨伐昔日的功臣彭宠。因潞县城池四面环水,城四周护城壕成为天然的浅滩、沟壕与屏障,易守难攻。此时,祸起萧墙,垒从内破。东汉建武五年(公元29年)春,彭宠手下兵将反水,将彭宠夫妇捉住并杀死,然后献城于刘秀。随后城破火焚,殃及池鱼。因此,潞县治所不得不迁移他处。
◆东汉潞县西城子治所屡遭水患
东汉建武五年,因渔阳郡守彭宠反汉,汉将祭遵率军攻入潞县城,大肆诛杀,举火焚烧,潞县城池被毁。《后汉书·五行志》中也载:“潞县火起城中,飞出城外,燔千余家。”
潞县城池被焚毁后,县治所东迁8里,至今三河市燕郊镇西城子村处。
西城子村位于潮白河东岸。河流全长458公里,总流域面积1.9万平方公里。汉代,潞水(今潮白河)上游有鲍丘水(今鲍丘河)、沽水(今潮河)、高粱水(今白河)三条支流,于古城村西南并入潞水,南流后弯而东南流。古时,古城村和西城子村均在潞水东部。后,潞水改道,使古城村和西城子村成为隔河相望,成为一西一东。鲍丘水则改道三河中部,不再注入潞水。
三河清末举人、学者吴宝铭在《泃乘备考录》中提到:“阅通州志刘锡信潞县治考云:潞县旧治二汉时在今潞河东八里之故城——俗名古城”,即为今三河市西城子村。20世纪90年代,《北京历史地图集》编辑组野外考察时,在潮白河东岸三河市西城子村附近发现城池遗址,散布有汉代砖瓦陶片,证实史籍记载此处即为潞县城池旧址。
至北魏时期,因兵荒马乱和洪水侵袭,潞县县城不得不再次迁徙,向东北方向迁移30里,至今三河市高楼镇军下村处。
◆北魏潞县城池移至军下村处
北魏时期,西城子潞县古城已成一片汪洋废墟,只是“遗壁故垒存焉”。
清末学者吴宝铭在《军下荒城考》中指出:“以此计之,元魏潞县治所当在今潞河东三十里军下,荒城适在通州、三河之间。此荒城当系元魏时潞县故城也。”
荒城城址在民国时期还依稀可辨,“荒城中城约三里许。城隅遗址尚存,惟东南缺焉”。《魏土地记》一书为北魏时人所作。文中所提的“城”即潞县县城。
可断定,北魏时代中期,潞县县城城池建在军下村处。当时实际状况:东汉时期所建潞县县城早已荒废,只是“遗壁故垒存焉”;而近邻临泃县城也已废弃。军下,当时处在潞县、临泃县中间位置上,而且以后在接受安乐、平谷等县合并时,也处在潞县整体的中间位置上。
发布于:北京市股王配资-炒股配资最新-免费配资平台-配资网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